父母亲大人:
膝下敬禀者男,分别慈严,未接一信,挂念得很,不知堂上双亲玉体康泰否?今接严谕,诵读回环,一切知悉,不胜欣喜。家中均各安好,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呀!但男现在部队在敌后,驻在泾县杨村。每天只是出操、上课,快乐得很。男之身体比在家时强壮得多。
为了国家,凡是有志之男儿都应起来奋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的新中国!再之未收到的信,是无关系的未之要话,不必复述。男现在为了国难,正是紧要得很,非等到将日寇驱逐出中国,汝当得胜回来。此时是不能请假回来的,祈勿挂念。
专此敬请金安。
男其昌叩上
(民国二十八年)七月二十七日
这是福建省宁德市档案馆馆藏的新四军二支队四团二营五连凌其昌烈士,在安徽泾县新四军驻地寄给父亲凌继祥的家书。它是80多年前爱国志士舍小家为大家、为挽救民族危亡挺身而出,奔赴抗日战场的真实写照。
凌其昌(1915-1941年),宁德周墩特种区(今周宁县)纯池镇莲地村人。
1915年出生,1934年3月参加革命,历任闽东工农江正兴游击队战士、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周墩独立营战士,参加了闽东苏区三年游击战争,后随部队北上抗日。1941年1月,凌其昌在安徽随部队转移时,遭敌人伏击壮烈牺牲,年仅26岁。
1958年,凌其昌被确定为革命烈士。
1937年11月,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中央指示,闽东独立师奉命正式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六团北上抗日,叶飞任团长,阮英平任副团长,全团1300多人。1938年2月14日,凌其昌随部队从闽东屏南县出发,途经福建浦城县、浙江开化县等地,于同年3月下旬进入安徽境内。经屯溪到达新四军驻地泾县,再次整编,凌其昌编入新四军二支队四团二营五连任战士。
1939年7月27日,凌其昌到达安徽泾县新四军驻地几经周转,第一次收到家书后,给父亲的回信。凌其昌时年24岁,参加革命5年来,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奔赴抗日战场杀敌。当时,因为部队整编北上,行军匆忙,无法及时收到家信。
从这封家书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凌烈士对家人的挂念。适逢国难当头,山河破碎,有志男儿当报国。凌其昌发出了“为了国家,凡是有志之男儿都应起来奋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的新中国!”的号召。寥寥数语,让我们见证烈士的满腔爱国热忱,感受革命战士为国为家一往无前的万丈豪情。正是这些豪言壮语,激励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不惜远离家乡,投笔从戎上前线,甚至甘愿献出宝贵的生命,迎来抗战胜利。
“分别慈严,未接一信,挂念得很,不知堂上双亲玉体康泰否?”
抗日英雄也是血肉之躯,也是爹娘生养长大,和其他人没什么不同。凌其昌参加革命时还未成家,虽无妻儿诉情长,仍有双亲需惦念。在家书里,他表达了自己对父亲母亲深切的思念。
难道凌其昌不爱惜自己生命?当然不是,但他深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敌入侵,如果每个人都不愿投身抗战,谁来保卫小家?谁来保卫大家?
“从这篇家书里,我们感受到凌其昌父母严格的家风家教。他在给父母的回信中用“慈严”称自己的父母,意指母亲家慈,父亲家严,正所谓慈母严父。他用“严谕”指父母的教诲,即严肃告谕之意。我们虽然没有看到凌其昌父母给他写的家书,也能感受到他父母信中对凌其昌的谆谆教诲。时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岁月,正是父母的安好让他“不胜欣喜”,正是父母的“严谕”让他更坚定了参加革命驱逐日寇、还我河山的决心。这是中国人流淌在民族血脉中家国情怀的深刻体现。”宁德市委党校副教授陈书纪说。
“再之未收到的信,是无关系的未之要话,不必复述。”
从凌其昌的这句话,可以看出,他认为当时最重要的就是把日寇驱逐出去,嘱咐家人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事,就不要大费周折来信,让其专心抗日。“男现在为了国难正是紧要得很,非等到将日寇驱逐出中国,汝当得胜回来。”说明战事紧张,凌其昌暂时无法回来,需等把日寇赶出中国,充分体现了烈士坚信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伯祖父早早离家参加革命,我们只能从父辈那里,听到一些他的事迹。我们莲地村是革命老区村,一直有着跟党走闹革命的传统,像伯祖父一样,义无反顾参加革命并光荣牺牲的革命烈士就有六位之多。今天,再读伯祖父的家书,我不仅感受到了自豪和敬意,也肩负着把“红色基因”代代传承下去的责任。”凌其昌的远房侄孙凌明财感慨道。
中国共产党已走过100年岁月,中国抗战胜利76年了,战争早已远去,但英烈留下的家书,却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
今天,再次打开凌其昌烈士的这封家书,我们依然能读到硝烟、思念与牵挂,感受赤子的爱国热忱,感受革命战士为国为家一往无前的豪情,感受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
重读他的抗战家书,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我们应牢记先烈遗志,从抗战家书中汲取营养,补好精神之“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担当起应有的责任。